世纪视觉 传递更有价值的资讯

寻根溯源,清明节承载的文化和内涵

作者: 世纪视觉 编辑: Nice 来源: 网络 发布日期: 2024.03.29
信息摘要:
杨柳依依道春意,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今年的清明节,在2024年4月4日,农历二月廿六。清明是…


    杨柳依依道春意,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今年的清明节,在2024年4月4日,农历二月廿六。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还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 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逃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逃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甚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次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 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这一节日恰好处于仲春与暮春之间的交汇点。据《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此时万物洁净,清新明朗,正值气候清爽、景色明丽之际,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在唐代时,清明节融合了上巳节踏青的内容,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是转换心情的一种方式。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诗云:“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宋代沿续了前代的寒食清明习俗,清明节成为了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唐代时,寒食清明放假四天,后来沿续到七天。宋代时规定放假七天。可见清明节历来被人重视。

    在2006年,清明节更是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进一步证明了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悠久的文化传统。

清明三侯

一候 桐始华


    此时桐树开始开花。纯白的桐花迎风开放花开花谢、几许年华。

二候 田鼠化为鴽


    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

    田鼠为至阴之物,鴽鸟为至阳之物。

    田鼠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 虹始见


    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这里仅列举其三大点。


文化内涵一:提升生命价值的精神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传统节俗。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潜藏心底的人性本能的叩问。清明时节,当站在已逝亲人墓前或骨灰盒前时,这个问题就油然浮现:原先那么亲近的活泼泼的生命如今安在哉?抚摸亲人墓碑、骨灰盒,犹如抚摸亲人躯体、灵魂,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生我育我伴我的恩泽,在生死的感悟中,灵魂震颤,受到洗礼和净化。同时让人们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伫立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真谛。

    自己纪念先人,也希望后人纪念自己。当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后,留下什么值得后人纪念?


    清明节就试图来处理生与死的联系、连接、沟通,接触到对人的终极关怀,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中华传统节日。

    中国人不把生命看作孤立的个体,而是看成生生不息的生命长链,个体生命上承列祖列宗,下接子子孙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所以愚公从不感到生命渺小无助。“万古人心生意在,又随桃李一番新。”往前看,我们是由祖先传递下来的;往后看,我的精神传递给了子孙。这样,我的有限生命就变成了无限中的一个环节,只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完成了生命长链中的一个环节。而子子孙孙则要“慎终追远”,“追远”者感念生命长链上的先人。清明节正是“春生”的生命季节,所以要举行仪式感念赐予生命的先人。不仅是血脉相传,而且是精神相承。

    物质生命有限而无法久存,精神生命却无限而可以久传。死后传留物质不如传留精神。中华民族的“祖宗情结”在精神上实是一种英杰崇仰,人们总是挑选祖先中足可引以自豪的英杰人物,作为自己家族的代表,作为代表自己家族的精神。

    生命之火延续什么?什么样的人生精神能够留芳千古、永续传承?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代表史书,青史留名。这两句诗表达了中华民族融入历史的人生价值取向。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助益历史前进的人和事,才是有价值的,个人的生命融入其中,也就随着融入的历史而不朽。清明节可以强化这样的生命意识。为此,我们祖先每朝每代都修史,创造了堪称世界上最发达的史书系统,记录人的懿行嘉言,留名传后,发扬优秀精神传统,成为“三不朽”最好的载体。这种“三不朽”的意念激励人提升生命价值,延伸精神生命。

文化内涵二:注重人伦家国的情怀


    重视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西方文化重宗教,中国文化重人伦。

我们中国人普遍有崇奉祖先和天地的敬天法祖意识。在中华文化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是爹娘生父母养的,是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以中国人特别感恩父母和祖先,所谓“慎终追远”的“追远”,就是一代一代追寻上去,追本溯源,寻根问祖,认祖归宗。每到清明前后,中国人寻根祭祖扫墓,这就是寻根意识、敬祖意识、报本意识。

    中国人基于天地人一体的观念而形成的对天地的敬畏和“祖宗情结”,构成“天地国亲师”的情怀,过年和清明都感念祖宗,祖宗不仅传衍物质生命,而且传承精神生命、祖德家风,让血缘伦理薪火相传。在“祖先有灵”的非科学方式里,表达的是感恩祖先的合理内核。

文化内涵三:提倡生态环保的习俗


    清明的本义就在于“清净明洁”。在天人和谐相应的宇宙观里,人们从自然万物的孕育生长,联系到人类族群生命的繁衍和个体人生的价值取向。“太和宇宙”是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踏青、祓禊反映了人们欲与大自然亲近、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也表现了在大自然生机勃发之际对生命化机的尊重、弘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我国大部分地区到清明时节,就迎来生机勃发万物生长的春天,这是农耕的重要时机,“清明不撒种,哪有五谷生”,同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表现了我国传统节日体系的特点也是优点:与大自然的节律保持一致、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

    清明原有插柳戴柳的习俗,很自然地,清明插柳之风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为纪念他,他的忌日3月12日被定为植树节。其实,孙中山的意愿是将植树节放在清明节的,在他生前有一段时间也就是这么做的。1984年北京市定的“全民义务植树日”就在清明节前后。订的时候清明尚无假日,所以放在四月的第一个星期天。2011年《殡葬绿皮书》也指出:鉴于植树节与清明节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在内涵上相互关联,可以考虑将植树节和清明节结合起来。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走出地球被污染的困境,需要中华智慧“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在清明节提倡生态环保。我们的清明节俗应当由“插柳留春”、“植树扩春”,发展为“环保护春”。让清明节成为生态环保节,努力实现生态的“清净明洁”。当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时节参与绿化造林、支持能源低碳转型升级等生态环保活动时,植树留春、环保护春的新节俗也就形成了。

    清明节的仪式、载体、方式方法正与时俱进地发展着,与其缅怀和感恩的心情始终守正不变。感恩赐予我们生命的先人和居于生命链条上游的列祖列宗,以及为民族造福的先烈先贤;感恩养育人类的天地大自然。在感恩情怀中讲求高尚精神的生死沟通世代传承、追求天与人的和谐共生。


“世纪视觉传媒”演播厅 , 以专业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质量,配以全体系的 虚拟渲染 服务器,打造全方位的电视高清虚拟IP 内容,由摄像机拍摄到蓝箱 里前景嘉宾、主持人的信号返回到虚拟系统里,通过渲染服务器的抠像实时渲染输出合成信号到监视器,使得整个演播厅 场面真实、大气;嘉宾、主持人自由发挥。


来源:世纪视觉传媒    http://www.shijishijue.com

全国服务热线

400-818-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