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视觉 传递更有价值的资讯

端午节 || 探寻21个地区的民间习俗

作者: 网络 编辑: Nice 来源: 网络 发布日期: 2024.06.11
信息摘要: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

微信图片_20240604123530

    这天,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已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等,还有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射五毒等等各种民间习俗。

今天跟随小编一起探寻我国各地区端午节期间的民间习俗吧!

微信图片_20240604143558

北京


吃粽子


    《燕京岁时记》载:“京师谓端阳为五月节,初五日为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之。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附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李,及五毒饼、玫瑰等物。”

微信图片_20240604153650


五毒饼


    北京的传统粽子是小枣粽、豆沙粽。每次端午节前,胡同里的街坊亲友有互相送粽子及五毒饼等食物的习俗,借以表示祛疫消灾。如今的北京老字号里,您仍可以品尝到“五毒饼”的美味。

微信图片_20240604150716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已成为我国各地庆祝端午节的主要活动。


    雍正、乾隆年间,每到端午时节,皇家就会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龙舟竞渡活动。

微信图片_20240604145727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我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

    2010年,塞龙舟又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2020年,在国际皮划艇联合会大力支持下。龙舟作为表演项目亮相。东京奥运会皮划艇赛场。目前,龙舟运动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龙舟也在努力争取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

微信图片_20240604145727


采蒲剑


    旧时北京人常去皇城脚下的菖蒲河采集蒲剑,采回的菖蒲叶子插在门上“消除邪气”。除菖蒲河之外,什刹海、高梁河、护城河、清河、沙河、大通河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微信图片_20240606114219

捉蟾蜍


    民谚说:“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老北京的端午节,人们会早起到河边、池塘边捕捉蟾蜍,以作药用。


河北


抬五龙爷


    河北邯郸市成安县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抬五龙爷”活动。这项活动是为了祭奠惩恶扬善的“五龙爷”而举行,目的在于倡导子孙遵守孝道、乡邻和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高赞惩恶扬善。该活动一共历时三天。第一天是“迎五龙爷”,第二天各地联欢。第三天送五龙爷。

微信图片_20240604142811


挂长命缕、天师符


    长命缕又名百岁索、续命缕、合欢结,用五彩丝线编叠,拴在儿童手腕、脚腕或胸前,俗传五色线代表五个方位神圣,能辟邪除瘟锁住小儿性命。与其类似的活动称挂香包、带香囊,用各种彩色布缝成三角、菱形、心形、桃形及蛙、蝶、鸡等动物形象,内装香草、丁香、雄黄等香熏料,挂在小儿胸前,俗信可以避瘟除病。保定地区还流行“用红布做成兜肚,绣上蝎子、蛇、蜈、癞蛤蟆、壁虎“五毒图形,以避瘟祛毒。有的用红纸剪成亚葫芦,标上“五毒图,贴在大门上”。(《满城县志》852页,康景文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天师符是装饰性辟邪物,有钟道像辟五毒符咒、朱砂印等内容,一般由画坊印制,节前出售。较大寺观的僧道节间也自画一些灵符,分送施主。

微信图片_20240604142800


挂五色线


    五色线是由黑、白、红、黄、青五种颜色组成,都是给小孩戴的五色线的佩戴时间是有讲究的,河北这边是五月初一佩戴,端午节那天把五色线扔到河里冲走,寓意把疾病冲走,身体健康不生病如果端午节那天,河里没有水,就继续佩戴,直到下雨的时候河里有水为止。

微信图片_20240605165835


艾草浴和制蛤蟆墨


    艾草浴即用泡艾之水洗脸、洗眼。白洋淀一带渔村则用艾叶和花椒水洗脸。宽城县一带在“端午清早,大人小孩儿都到河边洗眼睛,俗信洗后一年中不得眼病

微信图片_20240606113845


挂艾草葛蒲


    悬艾叶葛蒲用以驱瘟辟邪,它和屈原之祭似乎无关,却是民间自发的应季养生健身之道。俗传五月是恶月、五毒日,是阴气初起、阳气正盛、阴阳相争的多变之月。此时,还寒乍暖,百虫蠢动,某些瘟疫疾病可能流行。艾是一种多年生菊科草本类植物,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祛寒湿、暖子宫。燃干艾可以驱蚊蝇。营蒲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有提神、通窍、杀菌的功效。人们用艾蒲驱瘟辟邪也是行之有据的。冀北地区端午日除“拔艾蒿(并取些夹于两耳上)悬于门框或边,还要采桃树条、山枣棵挂在门口窗框、墙头等处。在门、缸、盆、屋檐及室内等处,贴挂纸葫芦,有取祝丰收之意。

微信图片_20240604153142


挂纸葫芦


    由于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端午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石家庄会在端午节当天,把纸葫芦挂在门口。传说在端午节这天,神仙会把仙药放在门口的纸葫芦中,这样一来家中的人就不会生病了即使有病毒,也被门口的葫芦挡住了。葫芦的颜色主要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代表着吉祥,同时也预示着家中吉祥如意。

微信图片_20240604142715


走百病


    旧时在冀东迁安一带,在端午日这天,妇女要剪彩纸为葫芦形,贴于门前。上午,妇女到河滨游玩,叫走百病。在冀东农村,端午日人们要在门口处挂桃木弓和柳木箭,说是驱灾辟邪。这天早晨,人们用露水洗脸,认为用露水洗脸,脸不会生疮,用露水洗眼睛不会闹眼病。

微信图片_20240604142734

    河北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要吃炸糕和樱桃。


炸糕


    河北安新白洋淀在端午节这天会吃炸糕,依水而居的白洋淀人没有田地,出门就是水淀,芦苇荡和荷花地。他们每天睁开眼就是织席和治鱼,没有过节的概念。可每年端午节大清早,街上的早点铺早就排起长队。他们一遍遍教着孩子“端午吃炸糕,老人小孩不摔跤”的老话,扯着大人衣角的孩子们牙牙学语记在心里。当捧着炸糕敲开长辈的门,叮嘱他们记着吃炸糕。

微信图片_20240604143550


樱桃


    在河北端午节吃樱桃,是为了避免误食苍蝇。石家庄的集市,在端午节前后除了卖粽子和粽子材料最多外,卖樱桃的小贩也不少,场面很壮观,也很有过节的气氛。

微信图片_20240604143543


天津


额间抹雄黄


    端午节,天津人有喝雄黄酒的习俗。古人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避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由于小孩不便饮用雄黄酒抹七窍,所以,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就用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并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微信图片_20240604161515


戴搭拉,给孩子求吉利


    天津人除在大门上插艾草防虫外,还讲究为孩子佩长命缕,也就是老人们口中的“老虎褡拉”,这种布艺制品用五色丝线缝制,内部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等辛香草药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驱虫避瘟作用。

微信图片_20240604150447


用柳叶水洗脸


    在静海,端午节还有用柳叶水洗脸、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体健康的习俗。


避五毒


    从时令上讲五月正值仲夏,因此津京地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仲夏开始,蛇、蝎、蜈蚣、壁虎、蛤蟆五种“毒物”开始出现,蚊蝇等害虫开始滋生,容易蜇咬人传播疫病,因而从古时起,人们就开始把端午节视为“卫生日”。端午节搞卫生,不仅是要打扫庭院、清除卫生死角,更留下了避瘟习俗。

微信图片_20240604150634


插艾草


    天津传统的端午民俗中,趋福避邪的内容比较多,插艾草是重要一项,天津人叫蒿子。艾有香气,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所谓门悬艾叶菖蒲,就是指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除此之外,天津市民还有洒扫庭除的习俗。

微信图片_20240604153147


用九子盘堆角黍


    所谓九子盘,又称“攒盘”,始于明万历晚期,流行于清代民国,它是古人为婚丧嫁娶或重要节日款待宾客的一种实用器物。到了端午节,天津人常用九子攒盘来摆放粽子,即角黍。粽子最早用菰叶即茭白叶包成牛角形,所以又称“角黍”。天津市民多以艾叶包制粽子,在江米中放上豆沙、枣子等馅料,蒸煮熟以后再蘸白糖食用。

微信图片_20240604150905


佩香囊


    端午节也称“浴兰节”,除了吃粽子,佩香囊也是一项端午习俗。中药香囊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是将具有芳香开窍效用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也可以挂在车里、家里。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

微信图片_20240604150926


山东


饮药酒


    山东地区,人们经常在端午节这一天饮用药酒,已经成为端午节习俗了。药酒主要是雄黄酒、蒲酒和朱砂酒,原料在中医中皆可入药。有人会疑惑,这些原料入酒,人喝了不会中毒么?《神农本草经》曾记载雄黄的药效,以毒攻毒,是以人们习惯饮用雄黄酒达到驱邪的目的。蒲酒就是将菖蒲粉碎,跟白酒一起泡,人们希望用蒲酒的烈性来避灾。朱砂有安神的作用,少量饮用有保健的功效。

微信图片_20240604153135


露水洗脸


    山东沿海地区,如日照、青岛等地,端午节是进入夏天的标志。夏天是个疾病、瘟疫多发的季节,人们用露水洗脸,洗净污秽,保持洁净卫生,也有洗掉灾难的意味。即墨地区,孩童早早起床,去田野中采摘露水和蔬菜,据说,用露水洗脸不害眼病,吃了端午的露水蔬菜,能够去除百病。乳山地区,会用露水泡着鲜花,一起洗脸。

微信图片_20240604153153


斗百草


    斗百草是一种益智小游戏。人们在端午节这天,早早的出门,采摘艾草,顺便会收集各种花草,进行比拼,看谁采的种类最多,辨别各种花草的名字。因为端午节,花草树木长得比较茂盛,为游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小游戏,学到一些药物知识,增加了野外生存的经验,同时,能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习俗。

微信图片_20240604153200


山西


最残忍习俗


    晋北地区端午节,讲究寻觅“金鸡头”。就是在端午节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刚吞进时,将蛇头剁下,让蛇头蛤蟆在一起阴干。据说是一种贵重药材,可消无名肿毒。

    再有:端午节前,晋南地区旧俗要逮回一只蛤蟆保存。端午节当日把墨锭塞进蛤蟆腹内,阴干,称为“蛤蟆墨锭”。传说可以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无处不在的艾草


    晋北地区民间包粽子,浸米时水里要放些艾叶。

    晋北习惯将艾蒿编成人形,悬于门楣,称为艾人。

    晋南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悬于门首,称为艾虎。

    晋中端午节前,家家户户为避邪,都要院门、房门上插一束艾蒿。

    解州端午节,男女都要戴艾叶。

微信图片_20240605112442


    乡宁等地端午节,特别讲究在太阳出山以前,从河里提回一桶洁净的水,浸以艾叶,以供全家人洗手洗脸。


点雄黄酒


    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额头、耳、鼻及肚脐等处。

微信图片_20240604174008


戴香包


    民间传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当母亲的要在节前用碎布做成禽兽、花卉等各种形状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香需等中药材及香料,称为香包。佩带在孩子身上。男孩多为老虎、狮子之类,女孩多为花卉鸟类。可以防止病毒入身。

微信图片_20240605181840


讨吃子


    晋北一些地方盛行用碎布、细茭杆做成符节,缝在孩子背上,俗称“讨吃子”。取意人穷命大,希望孩子消灾免难,健康成长。

微信图片_20240605165909


挂百索


    用五色花线搓成索,在神灵前摆供祈祷后,挂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称为“百索”,要戴够一百天方才解除。也有的地方是五月初一挂上,到端午节的早晨太阳出山前解下,埋在车辙下,意思是让铁车轮砸烂五毒虫。


五色线


    晋南一些地方,端午节要用五色线将家具、门环等物缠绕。另外,包粽子也常用五色线捆绑。用以驱邪。

微信图片_20240604171332

躲午


    对于不会走路的小娃娃,做母亲的要抱到老年人的家里睡上一会儿,称作“躲午”。


染指甲


    俗话说:“五月端午染指甲,蝎子虫子不咬娃”。妇女小孩在端午节前要用凤仙花染红指甲。


微信图片_20240605171413


百叶茶


    万荣等地在日出之前,上山或到田间采集枸杞、果木、车前子、茶叶等。经七蒸七晒后阴干,称为“百叶茶”。将其卦于门楣,以驱邪。


贴门虎和黄符


    曲沃等地是用纸剪成老虎、粘艾叶,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

晋中一代为了驱邪,五月初一起大门上帖黄符门神避邪。也有些地方将金鸡、神牛等剪纸样式贴在黄纸上。


试新镜


    晋北一些地方,习惯端午节前置买一面新镜子,节日试新,全家人都照一照。

微信图片_20240606122503


湖北


旱龙舟


    旱龙舟是湖北省鄂州市泽林村于每年大端午节举行的传统节俗。

    历史上先后属武昌县(今鄂州)和大冶县所辖,每年梅雨季节前后,豸毒丛生,当地百姓就扎茅船放进泽林河“送瘟神”,驱瘟辟邪,祈愿平安。乾隆年间,人们改扎茅船为旱龙舟,以龙舟庙会(亦称“太平船会”)的形式举行陆地巡游。

微信图片_20240606111519


    扎制旱龙舟有着严格的制式规格,龙舟为三层梯形结构,舟上72神各司其职。五月十五日(大端午)至五月十八日,举行“插标”、“开光”、“打醮”、“朝舟”、和“祭舟”等驱瘟祈愿仪式,百姓还自发组织唱会戏、传统书画和锣鼓表演。最热闹的是旱龙舟游祭,经过道士占卦吉日,龙舟出庙,由头人喝彩后宣布出游。直至五月十八日上午,旱龙舟巡游至泽林咀河边,焚烧饯舟,宣告庙会结束。


划凤舟


    荆州洪湖新堤镇内荆河西岸的8个村却是划凤舟。

    据说,慈禧太后下江南,发现湖中只有龙舟没有凤舟,她的想法传到新堤州长耳中后,当地就连夜赶了一只凤舟,并在第二天的比赛中拔得头筹。从此,洪湖就形成了东岸划龙舟、西岸划凤舟的习俗,一直沿袭,经久不衰,使现在的新堤镇成了全国独特的“凤舟”之乡。

微信图片_20240604165846

    2011年,洪湖凤舟文化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晒水洗澡


    端午又称端阳节,是一年中阳气最足的一天。在太阳晒一盆水,然后用这盆水给家中的小孩洗澡,用以洗除污浊和病魔。

微信图片_20240604161549


钟馗捉鬼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祈求家庭平安。

微信图片_20240604161606


湖南


赛龙舟


    赛龙舟是湖南地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从1934年开始,湘江长沙段慢慢出现长沙民众自发组织的端午龙舟赛。1937年,端午被定为中国竞渡节,当年端午龙舟竞渡现场十分热闹,湘江两岸龙舟观众约计有十余万人,其时长沙总人口为51万人,占整个城市人口的一半(源:长沙晚报)。人们用龙舟竞赛的形式纪念屈原,让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华文化中代代传承。

微信图片_20240605142149


踏百草


    汉许慎《说文解字》:“蹋,践也。”段玉裁注:“俗作踏。”南北朝时已有此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士农工商)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每年夏历五月初五日早晨,人们赤足或者穿新布鞋,在有露水的草丛中行走,直至足部沾满露水为止,长沙人习惯前往岳麓山踏百草、斗百草。


广东


吃艾糍


    广东人除了包粽子外,还喜欢用艾草做糍,寓意去毒气、避瘟疫。艾草是一种中药材,有清热解毒、止血止痛的功效。广东人会用艾草汁和糯米粉揉成面团,包上豆沙、花生等馅料,蒸煮成糍。艾糍色泽碧绿,香气扑鼻,口感软糯,是端午节的一道美味佳肴。

吃艾糍


扒龙舟


    端午节扒龙舟习俗,全国各地都有,还成为了比赛项目。但深圳的有点不同,赛龙舟时在船上放置一把罗伞。后因罗伞逆风阻力,才逐渐消逝。

相传南宋失守临安,皇帝赵罡南逃时,恰逢端午赛龙舟,而御赐罗伞。

扒龙舟


浸龙舟水


    龙舟寓意吉祥,同时平摆在祖宗的祠堂中,因此龙舟滑过的水村民们都认为是“大吉水”,于是另一个习俗应运而生——浸龙舟水。广州人每每此时就会全家走到江边洗龙舟水,有小孩的家庭,大人会让孩子小手小脚都“浸浸”龙舟水,祈求小孩子身体健康、快高长大、驱邪避秽。

微信图片_20240605183304


吃灰水粽


    惠州灰水粽是由一种名叫“蚊惊”的植物烧成灰做成灰水制成。用蚊惊制作灰水粽,当地有一个俗语:一升灰一升米。煮熟后的灰水粽的米粽颜色呈淡黄色,看起来非常诱人,韧劲十足,清香四溢,让人爱不释口。

微信图片_20240605161146

挂黄葛藤


    在梅州客家人眼中黄葛藤是驱邪之物,端午节这一天,他们在自家门前挂起黄葛藤,这样的民俗在客家地区延续了千年。

微信图片_20240604173949

晒百日姜


    潮汕人将生姜洗净,用细绳子串成一束,放在屋顶上,让其日晒雨淋,至八月十五中秋取下,刚好一百天,用它煮水服下,可祛风散寒。

微信图片_20240604173955


拜龙母


    肇庆德庆,在端午恰逢龙母诞(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八),德庆龙母庙每天都有舞龙、舞狮等表演,还会有龙母祈福斋宴。相传,龙母生辰诞有为龙母娘娘沐浴更衣的习俗,民间有摸龙床、赛龙舟等习俗。

微信图片_20240605183723


打午市水


    惠州人在端午节当天中午12时到井里打水,认为这个时候的水最能辟邪,小孩用“午时水”洗澡能祛除痱子带来健康身体,成年人用这样的水洗澡会带来好运。


送灾难


    广州从化在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韶关新兴客家人在端午,从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法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

送灾难


宴请亲朋好友


    在顺德均安,“无鱼不成宴”,鱼头一对,大富大贵,宴请必吃均安草鲩。其烹饪技艺,即可鱼生,又可清蒸。既能红烧,又能煎扒,均安草鲩鱼生是名菜中之姣姣者,深受中外食者称赞。“选用体重3斤左右的均安草鲩,放血后切成薄片,每片厚度在0.5毫米左右,晶莹剔透、吹弹可破,配以厨师精湛熟练的刀工,鱼肉细刺断而花纹不减,佐之以香油、洋葱、酸姜等数十种配料,一道顺德鱼生便已完成。

    区别于一般的草鱼,均安草鲩肉质鲜美是从小到大“卷”出来的结果。均安草鲩从鱼苗培育、外形、理化感官指标、饲料、养殖方式等方面都下足了苦功。

鱼宴


广西


赛龙舟


    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传统竞技运动,每年端午,广西的各地都有赛龙舟的活动,届时江边河畔,人山人海、热闹无比。


    桂林在逢戊之年举办龙舟盛会,划龙舟(桂林话称为扒龙船)就是龙舟比赛,其实不竟然,其实扒龙船这项传统在桂林不但是一项体育竞技,这也是一种民俗的祭祀龙王的仪式和节庆活动。

扒龙舟


    端午节到来时,在漓江划龙船、唱发兵歌、开船歌、游船歌、贺歌、转艄歌、收兵歌、得胜歌等,奋力竞渡。赛完龙舟后,还要走龙舟亲戚,村与村、街与街,唱着龙舟歌,划着龙船,载着礼品,互相拜访,以增进友情。


吃粽子


    广西各地在端午也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甜的、咸的都有,材料均取自天然的植物药草。


    在广西南部地区,比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甜粽,俗称“灰水粽”或“凉粽”。包甜粽必须采用“黄金柴”,或将稻草燃烧成灰,泡水过滤后制作而成,只有取用这两种材料,煮熟的粽子才会呈现金黄的色泽,碱性也较强。

微信图片_20240605112420


    至于咸粽,多用花生、绿豆、板栗、黑芝麻等混合糯米,在当中包裹一块排骨或一块五花肉包制而成。


    粽子形状不一,除了有常见的三角粽、枕头粽,还有羊角粽、驼背粽,在桂北地区,还有因形状得名的狗肉粽。


挂艾叶菖蒲


    广西人在端午节的时候,常会将菖蒲、艾叶、蒜头、龙船花等中草药叶扎成一束,挂在门边,还有部分地方有焚柚皮、柑桔皮、苍术、白芷、烟叶的风俗。饮菖蒲酒的习俗是从我国江南沿海一带传过来的,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拌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微信图片_20240605181834

    壮族在端午节里除了和汉族一样在门口挂艾叶、菖蒲外,还挂枫、桃、葛藤、乌桕、降龙木、大丹花、竹子等的鲜枝叶,以驱邪避瘟。


佩香囊,洒雄黄


    佩香囊,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微信图片_20240605181824

    端午节当天正午时分,老人们会在房前屋后洒些雄黄酒。人们都会自行采购雄黄、米酒泡制雄黄酒。因为祖辈大多依山而居,山上蛇虫较多,为了防止蛇虫进屋,习惯在端午这天将泡好的雄黄酒绕屋喷洒一圈,这一习俗也因此流传至今。

小孩子身上则会被抹上雄黄酒,以求这样可使百鬼畏惧。

微信图片_20240604161531


祭水神


    有人说,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事实上,端午节最初起源于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祭祀水神(即龙母)的节日。水神在珠江流域一带称之为龙母,端午是龙母的诞辰之日,端午节是祭祀龙母的节日。这已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屈原所著的《湘君》一诗中就有越人祭水神习俗的明确记载。

微信图片_20240605112508


端午立蛋


    端午的正午时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引力与地心引力互相作用,恰巧形成两股反方向的拉扯力量,这股力量作用在放在地上的生鸡蛋上,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在牵扯着鸡蛋,使它不会东倒西歪,鸡蛋就能够轻松地“站立”起来了。

微信图片_20240605173817



安徽


吃粽子,绿豆糕


    在安徽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说法,端午节那天,清早起来除了吃粽子之外,还会吃绿豆糕。

微信图片_20240606123219


悬艾草,挂香包


    中国古书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挂香包: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微信图片_20240604153142


跳钟馗


    位于安徽南部的歙县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悬艾草、舞龙舟等风俗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跳钟馗施威捉鬼活动。钟馗小鬼们扛着“钟进士出巡”、“肃静”、“回避”的牌子,钟馗手持利剑,戴着破伞,还有小鬼捧酒钵等民俗表演。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微信图片_20240605180639


饮雄黄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安徽各地区均保留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吃五黄、花糕和苋菜;戴辟兵符贴符像等等。


福建


龙舟夜赛


    在福建,龙舟夜赛,是一种难得一见的乡土风情。与传统的龙舟竞赛不同,龙舟夜渡少了许多竞赛比拼之意,只是将节日氛围映衬的更加浓厚。

龙舟夜赛


水上捉鸭


    泉州晋江,安海,厦门集美等地区,“水上捉鸭”是流传于闽南地区的独有端午民俗。一般采用一根6-7米长,碗口粗细的长木棍伸在水面上,棍上涂满黄油,参与者要赤足走到棍头才能抓住鸭子。

微信图片_20240605120439


海上泼水节


    “每年端午节,都会上演一场精彩的海上泼水节盛会。海上泼水节是一项全国乃至全世界独有的民俗活动,目前已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微信图片_20240605120704


走古贡


    “走古贡”这一民俗活动至今已经流传超过400年。每年端午,村民们抬着神像,沿着村路巡游,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撒盐米驱邪祭拜祈求平安。“走贡王”的时间选在午时(11点至13点)开始,直到下午四五点才结束。

微信图片_20240611175417


四角狗


    在龙岩地区,大人要给小孩做“四脚狗”。其实这四脚狗和其他地方挂香囊的风俗是一致的,只是所挂的东西不一样。母亲要给儿女做四脚狗,挂在脖子上,以祈求平安、发财。所谓“四脚狗”其实就是布老虎。

微信图片_20240605155054


挂葛藤


    三明地区,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门前挂葛藤,艾叶和菖蒲,门上还要贴上一张小红纸,上面写上“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千邪”,再用“香藤”煎水,用来洗澡驱邪。


江苏


吃五红“压顶”


    在南京,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吃“五红”,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黄鳝”,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饭桌上红苋菜不可少;红心咸鸭蛋价不高;雄黄泡酒后呈橙色;河虾买点儿,油炒后,虾壳红彤彤的红光油亮;烧鸭上市了,到鸭子店斩个脯或腿子(四分之一只)花费不多,于是,所谓的“五红”也成了端午节餐桌上必定菜单。

微信图片_20240605122714


    在南京的习俗里,煮粽子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熟鸡蛋“压顶”。据说吃端午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


蓉湖竞渡


    无锡城乡各地在端午节都要组织龙舟竞渡,其中无锡北塘江尖至黄埠墩的蓉湖龙舟竞渡最为壮观,彩旗招展,鼓声震天,群舟飞驰,两岸百姓欢声雷动。黄埠墩一带是古芙蓉湖所在,这里水面宽阔,水流湍急,自古一直是无锡地区龙船的比赛地点,俗称“蓉湖竞渡”。

微信图片_20240605151246

    吴地风俗,端午竞渡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当地民间传说,夫差因听信谗言,在五月初五将伍子胥赐死,抛尸于太湖北岸阖闾城附近的闾江口,无锡百姓哀相国之不幸,便在太湖中划龙船,让龙误以为还有同类争食,再投喂粽子,用这种方式防止龙吃伍子胥的尸骨。


斧头粽子


    徐州人包的粽子,极具地方特色。以往徐州的粽子很少用糯米,用的是当地农村生产的黍子(淡黄色,比小米稍大,有粘性),粽子馅取的是皮薄、肉厚、味甜的徐州红枣;就连粽叶也是采用当地石狗湖(云龙湖前身)近郊河道生长的芦苇叶,从而构成了口感好、味道甜、清香浓的特点。粽子的包法上,多取三角形,也有四角形的,俗称“斧头粽子”,在扎法上不用竹针,也不用棉绳,而是用蒲叶破开为绳,实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徐州主妇们包的粽子远比南方粽子大些,都是两把米的个头,这是适应徐州人的豪气,习惯大口吃食、大口咀嚼的习惯。


微信图片_20240605152453




张丈母娘也叫张端阳


    常州人把端午称为端阳,过端阳女婿要去“张丈母娘”,也叫“张端阳”,大包小包拎着,带着老婆孩子,去丈人家过个节。女婿会准备好咸鸭蛋、枇杷、红糖、绿豆糕等送到老丈人家,每样东西都寓意圆满。


    从端阳早晨吃的粽子,到面馆里的红汤干拌,重青过桥,吃的是面条,咂的是味道。“本味见长、博采众长、常推常新、常与服务”正是常州菜的特点。马复兴的面、迎桂的小笼包,百年老店里流传至今的老味道依然是常州人日常的喜好。一碗市井吃食,也能品出百般人生滋味。

微信图片_20240605153444


纪念伍子胥,斗草,施药


    在苏州的端午却有所不同,是祭祀早于屈原200多年的伍子胥。如今,伍子胥公祭活动已成为苏州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伍氏后人都会在端午聚集苏州。每年的端午节,苏州人也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以此纪念伍子胥。


    端午时,苏州民间还有斗草的游戏。所谓斗草,一种是互答花草名;另一种是到野外采集茎草,二人草草相绞,断者为败。早年间,药店施药也是苏州端午一个重要的习俗,每到端午节,苏州各地的药店都会向市民施舍苍术、白芷、大黄等治疗毒虫咬伤的常用药。

微信图片_20240605142404


编鸡蛋网


    在端午节不吃鸭蛋吃鸡蛋。宿迁人对鸡蛋是情有独钟,每逢端午,宿迁人不仅要煮鸡蛋、吃鸡蛋,有小孩子的家庭还要编鸡蛋网。


    鸡蛋网的做法可不简单:首先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至鸡蛋煮熟;接下来用五颜六色的绒线或毛线编织一个网袋,装上鸡蛋,最后将网袋系上绳子挂在小朋友的脖子上。考虑到一个鸡蛋的重量,所以鸡蛋网不能做的太简易。鸡蛋网寓意是祝福小朋友“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微信图片_20240605142158


吃红萝卜


    在盐城东台民间的端午节有吃红萝卜的习俗,来源于一次农民起义。清同治元年,东台地区一个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横行无忌,胡作非为。老百姓相约在五月初五这天,以“关帝显灵”为掩护,民众们一手拿钉耙大锹,一手举着红萝卜头为起义标志,纵火焚烧詹军的兵船。这次起义,詹以安被起义军打死,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胜利,每年五月初五,东台民间都要吃红萝卜。

微信图片_20240605142037


女儿节


    淮安端午节有一个颇为独特的习俗,就是五月初六带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馊粽子(其实不馊)。因为是隔了两宿回家吃的粽子,故称吃馊粽子,古称“接女归宁”,所以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关于女儿节,古文中有不少记载。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说:“燕都自五月初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俗呼是日为女儿节”。

微信图片_20240605142102



吃和菜


    南通人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酒酿等,午餐桌上往往有一碗颇有南通乡土风味、五色杂陈的菜肴,叫“和菜”。它的材料很普通:粉皮,蛋皮,韭菜,瘦肉丝,绿豆芽。蛋皮要预先摊好,其余各样要一样一样下锅炒熟。肉丝要炒嫩,绿豆芽不能炒瘪,最后和起来一炒,还可点缀几只虾,吃起来爽口,营养也丰富。

微信图片_20240605142231

    关于南通和菜的来历有这样的传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有一年端午前夕,倭寇从海上来袭杀到通州城下。人们匆忙将准备过节各种菜,不分荤素,大和大搅,一锅炒熟,送给出征的亲人。饱餐后精神抖擞,合围倭寇,大获全胜。从此每到五月端午各家都要吃和菜,庆贺抗倭胜利,怀念阵亡英烈,这个风俗就此相沿,流传至今。


浙江


五月黄


    老杭州人过端午,比较重视传统习俗,他们会准备市面上五种带“黄”音的食物: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寓意驱赶虫害,祈求家人身体健康。因此农历五月在杭州也称为五黄月

微信图片_20240605171355



吃乌馒头


    在宁波余姚,端午节素来有着吃乌馒头的传统。相传在旧时,“毛脚女婿”(即准女婿)或新媳妇上门拜访时的端午礼担,除鸡鹅、肉、鱼之外,乌馒头也必不可少,一般是64只,更客气的人家会准备128只。但如今,想要品尝乌馒头已不再局限于端午节,街上随时都能买到。

微信图片_20240605154605


蜘蛛煨蛋


    虽然这一习俗现在鲜有人知,但是从桐乡石门镇走出去的漫画大师丰子恺,曾在《端阳忆旧》文内,详细描述了端午节蜘蛛煨蛋的节日记忆:“买许多鸡蛋来,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黄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的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把蛋给孩子们吃。”据说,孩子吃了后会少生痱子,也有百毒不侵、百邪莫近的寓意。

微信图片_20240605154835


穿肚兜


    在衢州或许是因为位于交界之地,江山部分农人过端午的习俗,与福建有些相似。据说,端午节那日上午,大人会给婴儿穿上“五毒肚兜”,即一块可以遮住肚皮的红布或黄布,中间印有一只老虎,下面印有各色五毒:蛇、蝎子、蜈、蛤蟆、壁虎,相传婴儿穿着这样的肚兜可以保护他们免受猛兽和毒虫的伤害,在气候潮湿、闷热的夏季尤为有效。

微信图片_20240605154908


制虎头鞋


    在浦江,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妇人仍然传承着一项古老的手工艺——缝制虎头鞋。在以前,虎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物。据说,穿上虎头鞋的孩童不仅会长得“虎头虎脑”,还会得到庇佑,免受疾病和灾难的困扰。因此,这种习俗在当地人心中有着美好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包卷饼


    旧时丽水人过端午,几乎家家都要“吃卷饼”,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在风光秀丽的云和,端午时节农家会烙好面皮,备好四季豆、豆芽、豆腐干丝等馅料,制作成可口的卷饼,邀请亲朋好友共度佳节。

微信图片_20240605155045


云南


喝中药


    德宏梁河地区的阿昌族村寨里,男人带上“镰刀”早早地上山采药,他们认为端午这天采摘的草药具有神奇的疗效,而留在家中的妇女则要给全家准备这天喝的“中药”。用菖蒲、雄黄、藿香等中草药倒入米酒炖煮,出锅前加入红糖及自制药酒,这是预防伤风咳嗽与疟疾的保健良方。

微信图片_20240605155822


吃糯米饭


    生活在丽江大研镇的纳西族的人们在端午这天,不吃粽子也不划龙舟。在清晨他们要吃一种放有糖枣的糯米饭,喝雄黄酒。在门口插上三根菖蒲、白蒿和两根大麦穗。年长的长辈们还要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缠上五色的棉线,也称“续命线”。

微信图片_20240605160351


洗牛脚


    农历五月五这天早晨,保山施甸县的布朗族村寨会进行一场特殊的仪式——“洗牛脚”。由村寨里的领头人和村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执杨柳、桃枝和黄泡树枝扎成的扫把,牵着羊,走遍各家小巷,插上一面红纸做的旗幡,用扫把扫一下门庭,以示祝福。被祝福的户主,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洁净水泼在老人、孩子的头上和身上,表示已洗去牛脚迹,最后把羊牵到寨子外宰杀煮熟,各家带上自制的粽子前往一起共食。

微信图片_20240605160425


炭火烧蚕豆


    在白语里端午也称“五望五”,关于白族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为了纪念芈姓屈氏,一说来源于《白蛇传》。节日这天,白族人家除了和汉族一样包粽子、喝雄黄、赛龙舟等习俗外,还有许多自己独特的端午文化。妇女们会给未成年的孩童用炭火烧上一些晒干的蚕豆当做零食来嚼吃,称为“嚼鬼头”,可以吓唬孤魂野鬼,使孩童免受“侵害”。还会在院子的四周墙角,门边撒上一些石灰或灶灰来消毒驱虫。

微信图片_20240605160746


傈僳族传统情人节


    维西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维西本来没有特别的端午节习俗,但维西永春乡把端午节定为傈僳族的情人节。这一天,各民族青年男女汇聚在维西县永春乡大宝山脚下,以歌传情,互诉衷肠。

微信图片_20240605160025


贵州


吃灰粽


    灰粽是很多贵州人家餐桌上的必备食物。灰粽子是用糯稻谷草烧成灰后,与糯米拌好,加水揉搓至糯米染成黑色,包好的灰粽经过3-4个小时的蒸煮,粽叶的味道和糯米草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带着清香味的灰粽就可以出锅了,这样做出来的灰粽不仅口感细腻、香甜,还极易消化,是贵州人过端午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微信图片_20240604161948

游百病


    游百病,是在贵州地区盛行的端午习俗。主要活动是全家老小穿戴整齐去野外游玩,在中午的时候,会发现在路上山上或者树下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手里拿着刚摘的花草,怡然自得的样子。在晚上回家讲采摘的花草和水煮开洗浴,可以去除百病,老一辈的人把这个称为“游百病”或者“洗百病”。


祭小麦


    在茅台镇,端午节祭的不是屈原,却是小麦。茅台镇素有“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的说法。每年端午节,茅台镇会举行一个盛大的祭祀仪式,祭天祭地祭水祭小麦,以此开启新一年的酿酒周期。

微信图片_20240605161437



闹水龙


耍水龙,是黔南平塘县布依族特有的一种端午习俗。端午这天,布依族群众都会自发组织,邀上自己的水龙队,举着扎好的水龙沿街巡游。舞龙队员身穿稻草群狂舞水龙,当地群众从河里挑起吉祥水,用瓢、桶、盆、水枪等尽情地向水龙泼洒,水龙翻滚,水花四溅,现场热闹非凡。

微信图片_20240605161444


重庆


龙船竖旗赛


    重庆的码头文化久矣,渝中区太平门码头历来水运繁忙。清初时期,就在端午节举办划龙船竖旗比赛,大多由各码头帮和船帮操办。《重庆体育志》记载,自1951年举行第一届端午节水上运动会以来,山城的划龙船活动革除了过去由水运码头、商业行帮操办,以及蹬旗、敬神、拜码头、放火炮请龙头(踩船头的人)等程序,增加了规定距离竞速比赛、表演项目,并按比赛规程、规则进行评比、奖励。

微信图片_20240605151954


抢鸭子


    在重庆各地的龙舟赛中,往往少不了“抢鸭子”(有的地方叫“抢彩”)这一余兴节目。这可不是比谁划得快,而是比谁捉的鸭子多。和抢鸭子类似的还有在江津区李市镇较为悠远的旱龙舟,也注重参与精神。

微信图片_20240605162700



四 川


吃包子


    据说四川一带之所以端午吃包子,是由于诸葛亮用“馒头祭沪水”的典故。

水煮包子是鹤龄场万家的独门绝活,相传创制于清末,据说当时经济萧条,万家为了谋生,只好放手一搏,用平底锅做包子。经过多次尝试和改进,万家终于摸索出了一种最理想的做法,鹤龄水煮包一炮而红,如今成为广元市耳熟能详的传统小吃。

微信图片_20240605163547


    2016年,传承百年的鹤龄水煮包子制作技艺被列入广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咸鸭蛋和皮蛋


    咸鸭蛋是端午“五黄”之一,俗话说“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古时,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瘟疮蔓延,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古人相信此时吃咸鸭蛋有益身体健康。

微信图片_20240605112427


佩香囊


    在端午节,孩子们多佩戴用棉布、丝线缝制的香包,香包内装有雄黄、苍术、丁香、细辛、白芷等中药,以驱虫辟邪。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微信图片_20240605163223


打伞


    “隔河望见嫂穿纱,背上背个奶娃娃。问呢情嫂哪里去?五月端阳回娘家。”过去,四川有端午女儿女婿带上孩子,背上自家蒸的各式包子、糖、酒之类的东西回娘家的习俗,习惯上称为“送节”。岳父母受礼后,要赠给女婿一把新伞,女婿回家时,不论天晴下雨都要打伞,有庇护之意,望婆家照顾新媳妇。


    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是流行于四川省泸州市的传统手工艺,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2008年,油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微信图片_20240605163232


赛龙舟


    新津河流纵横,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基于独特的地理条件,每年端午节,新津人都会举办龙舟会。“饮雄黄酒,城南竞渡”,早在唐朝,水城新津就有了龙舟竞渡。相传杜甫住成都草堂期间,就曾到新津观看龙舟竞渡,如今端午赛龙舟早已成为新津的传统文化。2009年,新津端午龙舟会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信图片_20240605165359



看川剧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端午节时,四川的民间灯影戏班和川剧团还要唱专门的过节戏。端午节这天,戏班唱的戏目中,必有一出《雄黄阵》。据悉,《雄黄阵》又名《盗仙草》《盗草》《三仙岛》,是经典川剧《白蛇传》中的一节。

川剧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影响力极大的剧种,《白蛇传》则是一出文武兼备的川剧经典曲目。

微信图片_20240605165404

    2006年,川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疆


芦苇包粽子  


    由于有丰富的干果资源,因此新疆人喜欢制作“八宝干果粽子”,使用杏干、葡萄干、小枣、无花果干等干果制作馅料,再加上新疆独特的大片的芦苇叶来包粽子,做出的粽子不但清香扑鼻,还能解腻。



蒸大饼 


    “巴里坤蒸饼”:巴里坤端午就有做蒸饼的这个习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微信图片_20240605170101



编五彩线


    五彩线是由青、白、红、黑、黄色这五种颜色的线而制成的,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又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 


微信图片_20240605170109



斗鸡,斗羊,摔跤  


    新疆各族群众端午节喜欢观看斗鸡、斗羊、摔跤等民族体育运动,西域·丝绸之路大巴扎是世界上最大的巴扎,它的建成将带给新疆人民全新的娱乐方式,近距离精彩的斗鸡、斗羊比赛可以让新疆人民大饱眼福,也为当地的端午节平添许多地域特色。

微信图片_20240605170120



戴 香 囊 


    在一些大量出产芦苇的地方,比如博斯腾湖水域周边的县市,过端午时还会用加工好的苇秸制作五色香囊,这就更具特色了。

微信图片_20240605170130


插芦苇花


        有些地方过端午节,会在门上插一丛苦艾,取“辟邪趋吉”之意,而在新疆,由于苦艾比较难找,因此端午节有些人家门上会插一束金色的芦苇花,看上去非常亮眼。



海南


洗龙水


    海南话“端午节”,一定少不了“洗龙水”。这个最有特色的端午节习俗。传说经过“龙水”洗浴的孩子会得到龙神的保护,身体健康不长热疮热痱,也能保证一年的健康、平安。


微信图片_20240605183304



挂艾叶


    在端午节前夕大家都会买好艾草、百日红、灯笼草、牙菜、鸡屎藤等两三枝为一小束挷起来挂在门两边或几支艾草插在门口以保佑家人平平安安。


赛龙舟



    每逢端午,龙舟竞渡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人们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



做公


微信图片_20240605171355


    “做公”其实就是祭祖,海南琼北地区有端午节祭祖的习俗。端午节当天早晨人们就准备好鸡、蛋五花肉、鱼、酒、米饭等上香祭祖无论节日大小人们总不会忘记祭拜逝去的先人。



喝鹧鸪茶


    鹧鸪茶又称端午茶、五月茶。在万宁,人们吃粽子后都要喝鹧鸪茶解油腻,帮助消化。另外,农历五月游山玩水的人,挡不住热气的侵袭。喜欢喝鹧鸪茶解渴消暑,鹧鸪茶是解渴消暑的佳品。


微信图片_20240605171430



放风筝


    万宁放风筝活动具有历史传统,和乐乐群村端午节有放蜈蚣风筝的传统。端午节前后是最佳时间,尤其端午节那天更热闹,人们祭罢祖先、吃过节饭,洗过艾水浴,便群出郊外观看放风筝。


微信图片_20240605171438


内蒙古


游山踏露


    在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兴安盟地区的人们在端午节日出前要游山踏露,并以露水、泉水、河水洗目,可以眼明。再采艾蒿、野花、树枝,带回家与彩纸葫芦一起悬于门、窗上,以示吉祥。


饮无根水


    蒙古族会早起在水井边注视井水,然后饮无根水(水桶不放地上)。鄂温克族将艾蒿编成草辫晒干以备驱蚊蝇之用。

微信图片_20240605175543


 通辽地区的人们端午早起要踏青,采艾蒿及柳枝,日出前返回,将艾蒿柳枝插在房檐、门窗及墙头上,或戴在头上,挟在耳朵上,以示祛瘟气。部分地区在门楣、屋顶挂葫芦或用麻扎成的小笤帚,以消灾避邪。



吃鲜奶粽子


    内蒙古人吃的粽子都是甜味的,不同于南方的粽子,内蒙古人吃的粽子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可谓五花八门。较南方相比,个头也偏大。而内蒙古东部区的牧民也会用鲜奶搅拌糯米包粽子,这样的粽子奶香四溢,颇具特色。

微信图片_20240605175523


吃凉糕


    吃凉糕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端午节习俗,中西部地区的人家端午节通常要做凉糕,吃凉糕。“糕”,同“高”,有“步步登高”的寓意,所以,端午节这天好好地吃上个凉糕,也让好运与你相伴。凉糕有纯糯米,也有糯米和黄米两掺的,中间厚厚地铺着枣泥和葡萄干,上面撒上青红丝,红绿丁、葡萄干果脯等,和新疆的切糕相比简直是好吃不贵,味美价廉。

微信图片_20240605175530



台湾


立鸡蛋


    台湾省的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在端午节一定都玩过一个游戏,那就是“立鸡蛋”:谁能在端午节当天正午整点,把一个鸡蛋立起来,就能得到好运。一般认为端午节正午,阳气最重,所以能将鸡蛋立起。这个习俗来由已不可考,可是从小到大都玩得乐此不疲,玩的时候也各出奇招,有点像是一种仪式在玩了。


微信图片_20240605112513




午时取水


    在台湾省过端午节,还有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习俗,就是取“午时水”。每到端午节这天中午12时,人们会涌向村中的井边提桶、挑担取水,家家户户唯恐过时不正,排的长龙阵也就蔚为大观了。午时水在古时又名为阳水,可避邪去晦气,来洒净房宅有清净效果;另外有很多人觉得“午时水”可以经年不腐,喝了或拿来泡茶还有强身健体、美容的功效,所以台湾省有“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的说法。

午时水



吃南北粽子


    粽子在台湾省,样式五花八门,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流行做法。台湾粽一直有“北部粽”、“南部粽”之争!台湾南北的粽子的确有差异,只是比较不关注甜咸,南部粽子配料比较丰富因为是水煮的,所以比较不油腻;北部粽子一般用蒸,比较油一点。


微信图片_20240605173840



扒龙舟


    台湾省端午节赛龙舟。龙舟需要经过“开光”仪式才可下水,“开光”就是请知名人士拜祭水神,并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点睛”。台湾新竹每年的端午龙舟赛前,都要依次经过祈福、净港、点睛、下水4个仪式,端午当天龙舟下水前,人们敲锣打鼓,鸣放鞭炮。


微信图片_20240606104703



戴荷包


    在台湾省这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节日。节日一到,家家户户都清扫一新。节前人人都要理发,据说若是头发太长,就要被妖精拔去扎粽子。所以,节前的理发店生意最兴隆。端午那天,妇女们头上佩带艾叶,孩子们身上挂着香囊,也叫“香荷包”。这种荷包用五色绸布做成鸟兽形状,里面包上香沫,让孩子们挂在胸前,不但香气扑鼻,还可以防疫除病。


微信图片_20240605174500



    虽然各地人们过节习俗也小有差异,但人们对端午节的重视却都是相同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在为粽子忙碌着。一粽尝来千古事,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浮世三千,端午佳节,“世纪视觉传媒”全体同仁恭祝您“端午安康,平安顺遂”。


微信图片_20240604155401


“世纪视觉传媒” 虚拟演播室, 系统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影视节目制作(新闻节目、天气预报节目、证券交易节目、访谈对话类节目、少儿节目、娱乐节目、室内剧制作等)、多媒体远程教育、课件制作、虚拟广告、军事训练、影视广告制作、艺术影廊、虚拟数字重播(体育实况分析、转播、节目评述)、视频会议、气象、医疗诊断等领域。


“世纪视觉传媒”演播室  ,是一款集高清虚拟演播  、 录播、直播 、制作的全能化采编录播系统,在广电、教育、体育、视频制作等领域拥有超凡的实用价值。  它结构简单、高度集成,一套产品就可以独立完成  传统演播室 中的节目信号切换、字幕叠加、 节目播出 、信号录制、  虚拟布景 、流媒体发布等功能。


来源: 世纪视觉传媒 http://www.shijishijue.com



全国服务热线

400-818-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