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视觉 传递更有价值的资讯

2025年三伏天仅30天,会很热吗?

作者: 世纪视觉 编辑: Nice 来源: 世纪视觉传媒 发布日期: 2025.07.18
信息摘要:
2025年三伏天仅30天,比往年短10天!但农谚警示“晚入伏热死牛”,“母伏热煎熬”,今夏高温或更猛烈,防暑不可松懈。那么今年的三伏天又是什…


    2025年三伏天仅30天,比往年短10天!但农谚警示“晚入伏热死牛”,“母伏热煎熬”,今夏高温或更猛烈,防暑不可松懈。

那么今年的三伏天又是什么情况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农谚和现代气候专家咋说呢?


fbc98a5cc7115f1c281c9ae099990cc


2025三伏天时间表来了


    依据 “夏至三庚数头伏” 的传统推算方法,2025 年夏至为 6 月 21 日,第三个庚日落在 7 月 20 日,初伏 由此开始,至 7 月 29 日结束,为期 10 天;中伏 从 7 月 30 日至 8 月 8 日,同样 10 天; 末伏 则从 8 月 9 日到 8 月 18 日。这种 “初伏 10 天 + 中伏 10 天 + 末伏 10 天” 的结构,打破了过去十年里常见的 “中伏 20 天” 模式。

7bce9faaadf3290f1e538e053cb8d75


今年三伏天会很热吗?

    2025 年夏季,受强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较常年偏高 0.5 - 1℃,高温日数明显增多。可别因为时长缩短,就小瞧了今年的炎热程度。

    国家气候中心资料显示,过去10年,我国三伏天平均长度为38天,2025年虽然天数减少,但并不意味着酷暑减轻。气象专家解释:"三伏天长度与高温强度并无直接关系,短期内高温集中,反而可能导致更强烈的热浪。"

    比如长江中下游的 “火炉” 城市,像重庆、武汉、南京等地,预计会出现 15-20 天 35℃以上的高温天气 。这意味着,虽然三伏天时间少了,但短时间内释放的热量可能更集中,炎热的 “浓度” 或许会更高。

e40f8f0a48323efec2d8046cdf8024e


那么民谚是怎么说的呢?

    根据气象预测和传统农谚,今年夏季仍然会比较炎热。 “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死牛”,今年7 月 20 日才入伏,属于晚入伏,或酷热难耐。又有 “公伏凉嗖嗖,母伏热煎熬”, 入伏首日为双数,属 “母伏”,暑气难藏。符合“晚入伏热死牛”的民谚说法,预示今年的初伏天气会比较热,高温可能更猛烈。


    “雨打伏头,晒死牯牛” :若入伏当天下雨,后续可能出现持续湿热闷热高温;反之 “伏天无雨,仓里无米”,则警示伏天缺雨可能影响秋收。


    “出伏见秋”:出伏后若气温骤降,预示  “秋凉来得早” ;若仍持续高温,则称为 “秋老虎”,民间有 “秋老虎猛于虎” 的说法,提醒防暑不能松懈。

56365545c956d3689b94d4bbc62adf9

高温将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

    三伏天高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广泛影响。2024年夏季,全国医疗机构报告的中暑病例比2023年增加了35%,其中65岁以上老人和户外工作者是主要受害群体。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刘主任表示:2024年三伏天期间,我们医院接诊的中暑患者比往年增加了40%,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还会上升。公众应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保持充分水分摄入。


    高温还将对电力供应造成压力。国家电网数据显示,2024年夏季,全国日最大用电负荷比2023年增长12%,创历史新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预测,2025年三伏天期间,全国用电高峰负荷可能突破13亿千瓦,供电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农业生产同样面临高温考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表明,持续高温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10%-15%。农业专家提醒农民,应调整作物管理策略。


45aa02615fcde317ad0f6d46c581ea1

如何科学的应对2025年三伏天?


    面对2025年可能出现的酷暑天气,专家给出了一系列防暑降温建议。


    1、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郑青提示 :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是高温敏感人群,应特别注意防暑降温。建议避免在10时至16时户外活动,保持室内通风,多饮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2、对于需要户外工作的人群 ,劳动保障部门要求企业落实高温津贴,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中午高温时段作业。2024年,全国已有23个省份提高了高温津贴标准,2025年这一标准可能进一步提升。


    3、电力部门也在为三伏天高峰用电做准备 。国家电网表示,将增加电力供应,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居民用电安全。同时,呼吁公众节约用电,建议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6℃以上,减少不必要的电器使用。

8c480880b6d7b7e662774a3970c83d1


四、应对气候变化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专家指出,频繁出现的极端高温天气是气候变化的明显信号,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一汇表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行动。


    2025年是中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关键年,多项政策将陆续出台。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了14.5%,2025年这一指标计划再下降3%。


    个人层面,低碳生活方式也能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贡献。环保专家建议,公众可以从节约用电、减少使用私家车、减少食物浪费等方面入手,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a55479f2eba74fa85902559dd6fb225

五、高危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定时测量血压。


    2、儿童 :减少户外活动时间,防止脱水和中暑。


    3、慢性病患者 :按医嘱服药,避免高温刺激。


    4、户外工作者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做好防晒措施。

0980ee8224e214a27cae74e525d79f1

    5、中暑急救措施:


    轻度中暑: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重度中暑 :立即拨打120,同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常备: 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防暑药品。

2bdaa3b9613c1ff120b23fc6370f8fc

    6、运动适中:

    户外活动时戴宽檐帽,穿浅色、宽松、透气性好的衣物。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和饮用水。活动强度要适量,锻炼以散步、做操等轻度运动为宜,时间不超过1小时。时间选择清晨或者傍晚比较凉爽的时候进行。


    注意 :避免在运动后大量饮水和饮用冰水,否则会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梗。


    7、情绪 :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生气,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防止“情绪中暑”危害身心健康。在夏季的中午可以进行短时间的午睡或打坐、静坐、闭目养神等。穴位按摩也可平心静气。心情烦躁甚至心率紊乱的时候,可以通过揉按劳宫穴和内关穴以达到清心安神、养心安神的作用。

bf60b77bab34e644df0a725de6a9e27

    六、饮食习俗: “伏天进补” 与 “祛暑养生”


    1、北方有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源于 “伏” 与 “福” 谐音,饺子形似元宝,寓意 “福气满满”,且饺子馅料多含温热食材,可补充夏日消耗的体力;二伏吃面则因新麦登场,吃面象征 “尝新”,凉面还能解暑;三伏烙饼摊鸡蛋,用应季面粉和鸡蛋搭配,兼顾营养与便捷,为末伏储备能量。


    2、南方有 :三伏吃三瓜
    民间认为苦瓜、丝瓜、冬瓜是伏天 “救命瓜”:苦瓜性寒味苦,能清热泻火;丝瓜解暑通络,可缓解暑湿导致的身体困重;冬瓜利尿消肿,适合湿热体质人群。此外,南方部分地区有喝 “伏茶” 的习俗,用金银花、荷叶、薄荷等煮制,清热祛湿。

bfba7fa13872e186ef4aa49123e9b2c


三伏天积极的一面:冬病夏治

    虽然三伏天高温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从传统中医角度看,三伏天也是进行"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期。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忠表示:三伏天人体阳气外发,此时进行穴位贴敷、艾灸等治疗,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寒性”疾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数据显示,2024年三伏天期间,全国中医医院进行"三伏贴"治疗的患者达到850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15%。专家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1000万人次。

2a35106960721757a822ce0925ec482


    2025年的三伏天即将到来,你准备好了吗?你有什么特别的防暑降温妙招?欢迎留言给到我们。


注:以上图来自豆包AI。


"世纪视觉传媒”演播室 ,采用3D高清虚拟实时抠像技术,这项技术优于实景搭建,免去复杂的道具成本、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且以真三维模型、循环动画、图表文字等表现形式,采用物理机位、虚拟摇臂、全场景转场等各种功能,并配备多机位广播级高清摄像系统以及专业音频系统,实现整个演播室场面真实、大气、精彩和炫丽。

来源: 世纪视觉传媒     http://www.shijishijue.com


全国服务热线

400-818-1202